系所介紹
研究室
地質組
地質組研究以地質災害、能源開採等議題為主。透過地質研究對斷層、土石流、經濟能源如石油、甲烷水合物等防災與資源利用有更多認識。對大地構造有興趣者,亦能從事台灣大地構造、地質歷史等議題進行研究。
沉積暨盆地研究室 (S203、S303)
主持人
林殿順
電話
03-4227151 ext:65642、65619
個人網頁
電子郵件
本研究室的研究重點為探討沉積盆地的地體構造運動歷史、沉積岩層堆積過程、岩石圈或地殼表面形成盆地的變形機制等。研究方向為被動大陸邊緣的發育與演化、造山帶與前陸盆地的演育、台灣天然氣水合物的蘊藏情形、二氧化碳地下封存評估、台灣海域地質構造與地層。
地質遙測研究室 (R3-311)
主持人
張中白
電話
03-4227151 ext:57671
個人網頁
電子郵件
地質遙測研究室成立於民國92年(2003年8月),成立宗旨為應用遙測技術於地質科學領域的相關研究。 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地表變形研究、地震前兆研究、海底火山活動研究、地殼變形與地下水關係研究、地殼變形與地震關係研究、高解析度數值地形模型建立及相關應用研究、淺海地區海底地形萃取及相關應用研究。 除了應用太空遙測技術來監測地表狀況進行相關研究,本研究室並藉由野外調查、數值模擬與理論推導等方式,進一步分析觀測資訊所包含的成因、背景、與演化機制,進而對觀測區域建立較完整的了解。另外,為因應目前國土環境資源規劃及自然科學防災研究的需求,本研究室將以擴大遙測技術於地球科學領域應用為主要的發展方向,未來期望能整合衛星資訊建立完整的地質災害監測機制。
山脈構造研究室 (S115)
主持人
陳致同
電話
03-4227151 ext:65645
個人網頁
電子郵件
山脈是地球陸地表面最醒目與最重要地質現象,本研究室以構造地質角度,綜合地質年代學、變質岩石學、構造地形、與新期構造的方法與資料,分析造山帶自生成至消滅的演化過程與機制。本研究室藉由野外調查、地質樣本岩相與拉曼光譜分析、氬氬定年法、構造分析,輔以鈾鉛定年法與核飛跡定年法、地質模擬、與地質資料綜合解釋,研究造山運動中岩石熱歷史、岩石溫壓循環、增積造山楔生長機制、構造演化、古地震、和後造山山脈垮塌作用,以了解台灣的活動碰撞造山作用,及世界上其他造山帶的演育過程。
斷層地質研究室 (S213)
主持人
郭力維
電話
03-4227151 ext:65643
個人網頁
電子郵件
本研究室使用跨學門的研究方式瞭解斷層帶的特性,並獲得(古)地震的相關資訊。
研究方法利用(1)野外活動構造的地質調查,(2)斷層岩石的物理化學特徵,(3)岩石力學的斷層行為模擬等相關數據,探討斷層曾發生過的物理化學作用,以及可能的斷層(弱化)機制。
研究成果能(1)獲得活動構造的組構,並可與高精度之地震數據相比較與結合,(2)鑑別斷層帶內(礦物相關或微構造相關之)地震事件指標,(3)確認地震時或震間之物理化學相關作用,以及可能導致之弱化作用,與(4)獲得地震可能之相關參數,如斷層強度,能量分配(可估計摩擦熱,破裂能),絕對應力降等。綜合上述跨學門的研究結果,不但可以瞭解揭開活動斷層的滑動行為,並且可以揭露造成巨大破壞的地震斷層可能之機制。
研究方法利用(1)野外活動構造的地質調查,(2)斷層岩石的物理化學特徵,(3)岩石力學的斷層行為模擬等相關數據,探討斷層曾發生過的物理化學作用,以及可能的斷層(弱化)機制。
研究成果能(1)獲得活動構造的組構,並可與高精度之地震數據相比較與結合,(2)鑑別斷層帶內(礦物相關或微構造相關之)地震事件指標,(3)確認地震時或震間之物理化學相關作用,以及可能導致之弱化作用,與(4)獲得地震可能之相關參數,如斷層強度,能量分配(可估計摩擦熱,破裂能),絕對應力降等。綜合上述跨學門的研究結果,不但可以瞭解揭開活動斷層的滑動行為,並且可以揭露造成巨大破壞的地震斷層可能之機制。
沉積物生物地球化學研究室 (S319-1)